四年一周期,八年一轮回?2024总统初选艾奥瓦党团盘点/新罕布什尔前瞻

一篇本来应该是艾奥瓦前瞻的文章,只能因为时效性的原因,变为结果盘点和展望1月23日的新罕布什尔初选了

四年一周期,八年一轮回?2024总统初选艾奥瓦党团盘点/新罕布什尔前瞻
Generated by DALL·E

大家好,我是王浩岚。

本文首发自我的微信公众号《岚目》

且说那光阴催人老,也不知道介怎么一晃就是四年时光过去了。伴随着又一轮艾奥瓦党团和总统初选的到来,《岚目》这个比较小众,自娱自乐性质较强的看乐子频道也一下就四周岁了 。众所周知,《岚目》的第一篇文章(至今还健在),讲的正是四年前看点颇多,走向不明,最终也确实混乱不堪的艾奥瓦党团。

那么出于对传统的尊重,也算是提前给岚目庆生(毕竟四年前艾奥瓦是二月初举行的),2024年大选系列的第一章,同样也应该由艾奥瓦这个初选第一站来开启,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篇本来应该是艾奥瓦前瞻的文章,只能因为时效性的原因,变为结果盘点和展望1月23日的新罕布什尔初选了(主要是天津太让人乐不思蜀了)。

艾奥瓦,关键的第一州?

与四年前只有民主党一方闹得欢的情况恰恰相反,今年的艾奥瓦党团,关注点同样只是在共和党这一边上。由于民主党有现任总统拜登竞选连任,整个民主党初选只是个结果早已固定的过场式选举,所以今年民主党的初选基本不足挂齿,无需关注。即便是现在有零星几个候选人在党内初选中挑战拜登,这些不成气候,也谈不上严肃的挑战者,肯定是无法对手握整个政党机器的拜登造成任何实际性的影响。

当然,今年民主党其实根本就没有“艾奥瓦党团“这一机制,民主党真正的初选其实要等到2月末的南卡才正式开始。拜登2020年在艾奥瓦,新罕布什尔,内华达先后折戟沉沙,表现不佳,却靠着南卡大胜取得绝地翻盘的经历,让民主党高层意识到了白人选民占据绝对多数的艾奥瓦和新罕布什尔,随着选民结构,特别是民主党内部政治生态的变化,已经不再能够充分代表党内的主流民意。在本就对艾奥瓦和新罕布什尔没啥感情的拜登推动之下,民主党果断抛弃了这两个半个世纪都分列一二的州,大幅调整了本党的初选日程表,把黑人选民占据多数的南卡放到了第一位。

不过,民主党的内部调整,并没有得到老对手共和党的认可。这逻辑也很好理解,你民主党生态变了要调整,而我共和党可没变,为啥要跟着你一起变呢。于是乎,共和党还是保留了艾奥瓦,新罕布什尔,内华达,南卡这套中北西南的前四组合作为本党的初选日程表。共和党和民主党初选日程上的分裂,对于今年的美国政坛倒是没啥影响,因为本来民主党初选也没人关注,但若是这种错位格局延续到两党大概率都是“开放式”初选的28年,彼时会产生什么样的蝴蝶效应,那可就难说了。

一场结局早已注定的初选?

若依往年的架势,艾奥瓦到来之时,正是众媒体狂欢,各大势力云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治春晚”上演之期。然而,今年的艾奥瓦党团,与其说是个热闹红火的政治新年,倒更像是一场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的烂尾片。艾奥瓦党团举行当日出现的罕见低温(接近零下三十度),严重打击了共和党选民参与初选党团会议的积极性,最终只有十一万共和党选民出席并投票,远低于上一次有实际竞争的2016年(十九万票)。

与极低投票率相呼应的,则是特朗普毫无悬念的以极大优势赢下艾奥瓦党团的冰冷现实。尽管特朗普不再是谋求连任的现任总统,又同时面临多项法律指控和刑事诉讼以及1月6日等一系列历史包袱,共和党内仍没有任何一个候选人能够挑战动摇他共和党实质控制人和政党领袖的地位。

按照最新选举结果数据,特朗普拿到了51%超过半数的初选票,以30个百分点的优势战胜了排在第二的弗罗里达州长德桑蒂斯,同时也创下历届艾奥瓦党团共和党一方的胜选幅度记录(将近是此前记录1988年多尔赢第二名12%的三倍)。特朗普在艾奥瓦初选中展现的创纪录式压倒性优势,直接让整个本该热闹的艾奥瓦之夜在一开始就草草收场,而广大媒体包括纽约时报的预测指针在内,都只能转而关注德桑蒂斯和前南卡州长黑莉谁能拿下第二名。

纵观各项选举数据,特朗普在党内初选第一站的表现几乎可以说是无可挑剔。无论是从他胜选的幅度,过半的得票率,还是差一票横扫全部艾奥瓦99个郡(黑莉在艾奥瓦首府得梅因以一票之差赢了特朗普),乃至党内关键选民——福音派和白人蓝领选民对他的坚定支持,都说明了特朗普尽管目前已经不再是在任总统,但是在共和党党内,特朗普的至尊地位仍是无法被撼动的。换言之,这次共和党初选,从来也不是一次真正的开放式选举,特朗普实际上在党内仍扮演大半个现任总统的角色。这种类似现任总统谋求连任的状态,也正是其他共和党挑战者始终无法在初选中取得突破的核心原因。

当然,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党内占尽优势,几乎无人能敌的特朗普,在各种buff加身之下却仍只能在党内初选拿到50%出头的选民支持。按照这个逻辑,特朗普如此高的起点却只能勉强过半,恐怕他未来想要收拢共和党民心,搭建出一个能够再次赢下大选的选民联盟将会非常困难。这类推理看似十分符合逻辑,实际上却忽视了美国政治当下政党高度极化,选民政治粘性极高,政治行为高度部落化的本质。即便有部分共和党选民因为各种原因当前并没有选择支持特朗普,但一旦初选结束,绝大部分共和党人无论对特朗普有多大意见,都会自动归队站到特朗普一方,只因为另一个选择——拜登和民主党人,是共和党人所绝不能接受的。

另一方面,特朗普能够赢得艾奥瓦,变相说明了美国政坛的党内初选中,最为关键的其实一直是“关键少数群体”。特朗普在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之后,依然能够把持要挟整个共和党,让其他反特朗普势力无法完成整合,始终依靠的是他自15年首次参选总统以来所吸引的“铁盘选民”对他的鼎立支持。尽管特朗普基本盘在党内可能只有3-4成,并不构成稳定过半的简单多数,但如此庞大的下限,足以让特朗普只需收拢一部分对他还持开放态度的共和党人的情况下便能稳定党内稳定领先于其他对手。尤其是在共和党内其他非特朗普势力无法完成有效整合,仍然是多人独自参选的局面之下,自身基础稳固的特朗普毫无疑问占据巨大的优势,并轻松的将这种优势转化为了初选第一站的大胜。

或许会有人问了,在这一切发生之时,共和党党内的建制派势力,为何不出手阻拦特朗普再度出山呢?其实,特朗普2016年能够在一票共和党党内对手的围剿下脱颖而出,早已证明了共和党建制派精英早已和本党的主流草根选民完全脱节,根本无法准确的把握选民的意识形态和动向。特朗普通过释放这些右翼选民的反大政府,反移民,反自由贸易,政治不正确的”天性“,获得了这些原先无法得到政客支持的选民的顶礼膜拜。他成为共和党的政治领袖,也正是踩着共和党内精英建制派的尸体上位的。在特朗普执政四年后,即便是在他2020败选的情况下,特朗普仍能保持他在共和党基本盘选民中的绝对号召力,这就让实际上”手里没兵“,缺乏群众基础的共和党建制派不得不继续接受特朗普对他们的领导。

与此同时,特朗普时代共和党政治转型和选民联盟重组,使得共和党建制派原先所能依靠的白人白领选民逐渐离开共和党,转投到民主党阵营当中,而新加入共和党成为主要选民的白人蓝领,和传统共和党其实并不是一路人,他们的效忠对象只是特朗普。如果特朗普不积极去催动这些选民出来投票,共和党是无法赢得选举的(2018年中期选举,2021年佐治亚参院第二轮选举)。换言之,特朗普成功把共和党的命运和他本人捆绑在了一切,这让其他建制派共和党人只能是投鼠忌器,不满却又不敢切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坐视特朗普再度揽过共和党的权柄,听任这位包袱多多,不稳定性拉满的大统领带着共和党走向未来。

艾奥瓦之后,面临选择的共和党众生

那么,除了拔得头筹的特朗普,其余落败的共和党参选人又将如何做出命运的抉择呢?

外界常说美国总统初选门槛很低,阿猫阿狗都可以来凑热闹,这点固然不假。但初选政治的残酷性,却往往被外界所忽视。许多候选人如果民调支持不高,竞选资金也不充裕,一旦错过一场辩论,可能就立即面临退选出局的压力。而到了真刀真枪要看选举结果的艾奥瓦和新罕布什尔时,表现不如预期的候选人,哪怕是前几个小时还信心满满,参加各种竞选活动,也都只能选择不怎么体面的退出初选。

这不,艾奥瓦结果一公布,共和党内仅剩的五个候选人,就随着拉马斯瓦米和阿肯色州长阿萨·哈钦森的退选,变得只剩下特朗普,黑莉和德桑蒂斯三人。艾奥瓦结束后马上退选的两人中,坚定反川的哈钦森一向只有不到1%的支持,退选本就是迟早的事情。而拉马斯瓦米,虽然去年夏天一度因为辩论的出格表现引起了外界和共和党内选民的广泛关注,但正如笔者去年所估量的那样,彼时的短暂风光,并没有转化成实质性的支持,最终在艾奥瓦之后“到站”退选,也只能说是意料之中。

至于其他两位非特朗普候选人,各自所面临的,则是全然不同的两个局面。拿到第二名的德桑蒂斯,虽然表现稍稍高出外界的预期(第三名),依然缺乏任何继续硬撑下去的理由。而艾奥瓦之前势头很猛,预期被无限抬高的黑莉,却最终只拿到了一个尴尬的第三。这两人中,一个在挣扎了半周之后选择退出,另一个留下的,则需要在新罕布什尔初选中证明自己,不然也就是到此为止。

挣扎半周后终于认清现实退选的德桑蒂斯,成了继杰布·布什之后又一个花了1.5亿竞选资金但最终被川大统领吊打的弗罗里达州长。德桑蒂斯的迅速崛起和衰亡,无疑是过去一年半中共和党党内所发生的最大变化。中期选举后一时风光无量,靠着主打文化战争扛起社会保守主义大旗一举成为党内最热政治新星的德桑蒂斯,很快发现,想走没有特朗普的特朗普主义这条路,并不容易。

德桑蒂斯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在特朗普本尊仍在的情况下,广大共和党选民,特别是八年来一直和特朗普风雨共济的铁盘,为何要放弃原版去选一个高仿版的特朗普2.0版本呢?解决不了这一问题,意味着德桑蒂斯无法在特朗普选民中取得突破,基本卡死了他所能争取的选民上限。而德桑蒂斯本人个人魅力不足,缺乏天然亲和力,竞选策略不当,意识形态过于极端等一系列失误,更是阻止了他成为可以整合党内反特朗普势力候选人的可能。某种程度上,德桑蒂斯的失败,基本上可以说是去年他宣布参选时便已经能预料到的事情。虽然当时有很多吹嘘德桑蒂斯,并认为他有机会取代特朗普成为领头羊的媒体和政坛精英(中文互联网上也不乏这种声音——比如我们某位“老朋友”),但是如果对共和党初选,政治生态和过往政治历史有足够了解,便能知道,德桑蒂斯这类候选人,表面光鲜,履历过人,广受党内精英吹捧,然而个人性格木讷,未经过全国舞台检验,往往结果就是高开低走,在艾奥瓦前后迅速退选——比如2015年的斯科特·沃克。即便是不了解过去历史,单是看德桑蒂斯在各类竞选活动和选民接触的各种尴尬表现,便也知道这人其实就是袁公路一般的“冢中枯骨“。

在坐拥福音派领袖背书,几乎把所有政治资源和精力都倾注到艾奥瓦(完成了到访全部99个郡的“full Grassley“——然并卵),最终却只能拿到一个和第一名特朗普差30个百分点的第二后,德桑蒂斯早已没有任何继续硬撑下去的理由。本来打算硬撑到南卡的他,在看不到任何翻盘希望后,最终还是选择认清现实主动退选,不再负隅顽抗。或许有些人觉得2028年在没有特朗普的情况下,德桑蒂斯还能再卷土重来,但如果不能克服自身的先天缺陷,就算是换了一个周期,恐怕最终结局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艰难求生的黑莉

德桑蒂斯退选后,前南卡州长/驻联合国常任代表黑莉是特朗普剩下的唯一对手。与德桑蒂斯参选以来一路下跌的态势相反,黑莉在最近的几个月中凭借着辩论中的优秀表现和自身建制精英派出身又有在特朗普政府任职的特殊资质,促使黑莉在其他共和党建制派精英和金主所看好的候选人表现不佳的情况下成了共和党内反特朗普势力的代言人。黑莉优秀的综合资质,让她理论上具备和特朗普争锋,收拢整合共和党的能力。鉴于其他共和党内非特朗普派候选人都缺乏胜选的希望,最近一段时间黑莉基本完成了党内反特朗普势力的整合,民调中势头迅猛,稳居所谓党内第二的地位。

所以,在艾奥瓦到来之前,黑莉的高歌猛进,意味着外界和媒体对她的预期也被相应拔高。尽管艾奥瓦党团的选民构成——白人蓝领和福音派选民占据多数,对黑莉先天不利,但媒体对她表现预期的拉升,迫使她必须在艾奥瓦拿下至少第二名,从而稳固党内第二人,能和特朗普扳手腕的地位。但真正等选举结果揭晓后,初选中长时间困扰黑莉的暗雷——初选支持高度依赖共和党内的精英群体——即有大学学位的白人选民,但在特朗普2016年登上政治舞台以来已经事实上构成共和党的选民基本盘的无大学学位的白人蓝领选民,她支持率始终处于个位数水平,彻底是被显露了出来,最终不仅没能威胁到特朗普的领头羊地位,反而是也没能从德桑蒂斯手中抢下第二名的位置。

黑莉在艾奥瓦表现不如预期,到也不能说是非常意外之事。艾奥瓦之前的一系列民调中,便已经隐约透露出黑莉作为一个候选人的局限性。选前Ispo的民调明确指出,黑莉在白人白领群体中拥有34%左右的支持率,在白人蓝领群体中却仅有8%左右的支持率。而随着白人白领选民不再是共和党内最大的选民基数,黑莉想要赢得初选,显然不能只靠这些在党内已经沦为少数派的高教育背景选民的鼎力支持,最终还是需要博得党内多数派选民——白人蓝领选民群体的支持方能有希望威胁到特朗普的第一人地位。与此同时,艾奥瓦金牌民调专家Ann Selzer的选前民调数据也透露出了黑莉支持者积极性(enthusiasm)不足的问题,相比80%多特朗普选民表示将会无条件坚决支持大统领,黑莉的支持者中只有不到40%作了类似的表态。由于初选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投票率挂钩,艾奥瓦党团举行日又遭遇极寒天气,己方阵营的选民积极性肯定对这次初选的结果造成了直接的影响,而黑莉,很有可能因为己方选民不够积极,而最终没能交出一份超过外界媒体预期的答案。

当然,除了这些客观方面的问题,黑莉在共和党初选中一直面临的最大问题,恐怕还是共和党选民并不把黑莉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她对拜登民调领先幅度最大,“可当选性”最强,作为一个重要的加分项。众所周知,“可当选性“这个名词可谓是贯穿了整个2020年民主党初选。拜登一个老白男,之所以能从一票年轻人, 少数裔和女性对手中脱颖而出,靠的就是民主党选民把”可当选性“作为评估候选人的最核心标准,而拜登恰好是对特朗普民调数据最好看的那个候选人。然而到了2024年,共和党选民却没有民主党选民同样的焦虑心理,并不把可当选性这个因素作为”金科玉律“,一方面这是因为共和党并不会像民主党担忧特朗普一样惧怕拜登连任,另一方面则是拜登疲软的民调让大部分共和党人觉得所有共和党人都能轻松击败拜登夺回白宫。

甭管后者的认知是否符合真正的大选走向(目前存在的变数其实还很多,这几年民调和选举实际结果的脱节,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但起码在大部分共和党人的认知里,特朗普并非是那个外界认为不可能赢下大选的累赘式候选人。因此,黑莉所谓民主党潜在克星的标签,显然不能帮助她在初选中获得共和党中反特朗普势力外其他基层选民的青睐,再加上黑莉的基本盘选民在经过了八年的大周期和政党重组后已经不再是共和党内的主流,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早已决定了黑莉大概率失败的结局。

不过,回到当下选举中,黑莉的艾奥瓦表现固然不如预期,但德桑蒂斯的退选还是让她获得了之前计划中和特朗普在初选中一对一的机会。即将举行的新罕布什尔初选,给了黑莉一丝翻盘,或者说延长初选时间的机会。新罕布什尔州坐拥大量的高教育水平和富裕城郊选民的有利选民结构,独立人士可以参加共和党初选的客观利好,让高度依赖这两个群体的黑莉保留了一丝取胜的可能。但换句话说,如果黑莉在如此合适的环境下依然无法击败特朗普,那未来还有哪个州的初选她是有希望赢下的呢?一个在新罕布什尔惜败特朗普的结果,或许还能给黑莉一个继续撑下去的理由,但如果想要最终撼动现在似乎已成定局的特朗普三进宫,黑莉需要的是一场爆冷胜利。

新罕布什尔,初选的终章?

最后,为今天晚些时候的新罕布什尔初选做些小小的前瞻。

新罕布什尔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是全美国每四年总统大选的初选第一州,这一规则,甚至被骄傲的新罕布什尔人写入了州法当中,强制要求新罕布什尔必须维持初选第一州的地位。当然,新罕布什尔这个州法,其他州或者政党未必买账。考虑到2020年拜登在新罕布什尔拿了个惨淡的第五名后却最终成了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民主党此番直接像抛弃艾奥瓦一样把新罕布什尔也一并降格,踢到了民主党初选第一站——南卡之后。不出所料,拜登和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决定惹恼了新罕布什尔人。几番扯皮之后,新罕布什尔州最终是顶着被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剥夺本州党代会代表名额的惩罚硬是维持了自己初选第一州的地位。正因如此,拜登的名字不会出现在新罕布什尔的选票之上,虽然大概率他还是会以手写选票的方式赢得这场并没有实际意义的初选。

民主党一方的缺席,解放了大部分本可能会选择参与民主党初选的独立人士,推动他们去掺和稍微还有悬念的共和党初选。很大程度上来讲,黑莉在新罕布什尔的成败,将取决于独立/无党派人士在共和党初选中的占比——如果纯共和党人的比例太高,本就无法在共和党人内从特朗普手中拿到足够选票的黑莉却又无法从她相对占优的独立人士中拿到足够的补救票,显然没有希望爆冷战胜基本盘无比稳固的特朗普。

纵观历届初选的政治历史,新罕布什尔往往会产生不少爆冷逆袭,让人意料之外的结果。实际上,相比作为初选第一站的艾奥瓦,新罕布什尔初选产生的胜者反而更有可能成为最后的初选大赢家。特别是在共和党一方,由于第一站艾奥瓦有着过大比例的福音派和宗教保守势力选民,往往艾奥瓦的胜者都是党内意识形态比较极端的社会保守派,其结果也因此在全国范围很难被复刻。从2008-2016三次共和党初选中赢得艾奥瓦的,都不是最终的共和党总统提名人(其实自1980年以来,不算现任总统谋求连任的那种情况,只有1996年的多尔和2000年的小布什是在赢了艾奥瓦的情况下最终拿到了党内提名)。而过去三次新罕布什尔共和党初选的胜者,包括16年的特朗普在内,都成了初选的的最后大赢家。不过,这也不是说黑莉要是赢了新罕布什尔,便能够迅速走上全面翻盘的康庄大道,毕竟历史规律这种虚无飘渺的东西,并不具备太多现实意义(此一时彼一时吗)。

现在来看,新罕布什尔初选将直接决定共和党初选会不会在刚刚正式揭幕一周便宣告结束。如果特朗普如同民调显示的一样以十几个百分点的决定优势击败仅剩的挑战者黑莉,自知无法继续走下去的黑莉定然会选择退出,剩下的共和党初选也就将和民主党的初选一样沦为毫无意义的过场式选举。倘若黑莉像2008年的希拉里那样神奇的爆冷,在新罕布什尔凭借着地利人和——共和党州长苏努努的鼎力支持,击败特朗普,那共和党初选或许还能再延续一两个月。

也就是说,新罕布什尔的结果将决定本次共和党初选将是2000年共和党初选还是2000年的民主党初选的复刻。前者在麦凯恩爆冷击败小布什后一度变得十分焦灼,双方最终在南卡决战一分高下后小布什惊险过关,后者则是副总统戈尔顶住了新泽西参议员布拉德利在新罕布什尔的殊死一搏,紧接着横扫了全美五十州的民主党初选。虽然考虑到接下来共和党初选中的选民比重,黑莉就算赢了新罕布什尔,也不太可能真正威胁到特朗普在党内领头羊的地位。即便是下一站共和党初选是一个月后的南卡(初选第三站内华达因内华达州和共和党的争端,出现了党团和初选并存的奇葩局面,不再具备太多的现实意义),黑莉在自己的福音派选民扎堆的家乡同样没有太多战胜特朗普的可能。若是连自己的老家南卡都赢不了,后面“红脖”南方州占多数的超级星期二,黑莉又能有啥逆天改命的机会呢?

所以,2024年共和党的总统初选,是一个从未真正开始,却结局早已注定的钦定局。经过了特朗普八年不断洗礼后的共和党,其政治生态决定了只要特朗普还在政坛活跃一天,共和党就只能紧密的围绕着这位争议领袖自我看齐。共和党不是没有和特朗普彻底切割的机会,1月6日冲击国会山之后,共和党本可在特朗普最危险的时刻落井下石,通过支持弹劾的方式锁死特朗普三进宫的可能。然而,政治极化下的惯性思维和畏手畏脚,让绝大部分共和党人选择了逃避责任,放虎归山。如今落得个被特朗普绑在战车上的格局,只能说是意料之中。

目前,随着共和党初选结束只是时间问题,整个美国政坛的重心将会调整到提前开场的大选阶段。这个将是历史上最长的大选季,尽管是4年前交手过一次的两位老同志二番战,还是会有不停的变数和反转来影响选情。

究竟鹿死谁手,现在到也难说,毕竟这也不是一篇短文能够说清的。


注:这篇文章反复写了好久,最终硬是从艾奥瓦前瞻变成了回顾,甚至可以算是对整个共和党初选的简要盘点,预定的发表地点也从天津变成了波士顿——只能说回国太舒适+太忙。

作为今年选举系列的开篇和岚目四周年的纪念文,也借此希望今年能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更新节奏——随时鸽,毕竟要处理的事儿太多。

最新播客 Latest Episode


感谢阅读本期美轮美换免费版newsletter,如果你喜欢本期内容,可以通过链接分享给他人。

如果你是通过转发阅读到这封邮件,欢迎成为免费订阅用户,可以继续收到我们不定期发送的免费newsletter。

我们也欢迎你付费订阅,支持我们将播客和会员计划继续做下去。

Read more

美国大学新生的政治观念分布

美国大学新生的政治观念分布

前几天我在一本关于美国大学校园政治的书《The Channels of Student Activism: How the Left and Right Are Winning (and Losing) in Campus Politics Today》里看到了一张图(另:这本书本身讲的现像很有意思,回头可以专门介绍一下): 如图注里写的,这是从 1969 到 2018 年美国大学新生的意识形态分布的变化趋势。因为是第一年新生,所以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美国高中毕业生的政治理念分布。 这个数据来自于 UCLA 的 CIRP Freshman Survey。这个调查里把学生的政治观念分成五种:极左、自由派、中间派、保守派和极右。让学生在填写调查表格时选择最能恰当描述自己的政治观念的那种。 这个调查采样的学生数量很大。比如在它 2019 年的报告中说,这年的采样调查一共有 148 所学校的

By Talich
特朗普内阁和参议院人事任命程序以及国会立法进程

特朗普内阁和参议院人事任命程序以及国会立法进程

本届美国总统大选最终是以特朗普横扫普选票和选举人团,共和党翻转参院,守住众院的“全面胜利”情况收官。即将在未来两年开启难得的全面执政政局的共和党,上到特朗普,下到国会众议员,都迫切希望能够利用新获的政治权力来推动一系列保守主义/民粹主义色彩的政策落地。鉴于美国的选举周期相对间隔较短,下届国会选举/中期选举距离现在只有两年时间,特朗普和国会共和党人想要实现选前立下的一系列政策目标,就必须要抓紧时间安排好新政府的人事任命工作和重大立法事项的推动章程。 在国会的重大立法方面,由于参院仍有冗长议事超级多数规则限制,共和党即便掌控参院在常规立法程序下推动法案依然需要60票超级多数(至少7名参院民主党人的配合),所以共和党只能依赖允许部分事项(财税,开支相关)以简单多数(51票)表决的预算协调程序来试图单方面强推特朗普重点强调的减税法案。预算协调程序本身规则非常复杂,耗时也十分之久,所以特朗普的国内政策重大立法想要落地,至少需要半年左右时间。 立法方面相对障碍较多,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内必然会更加倚重于行政权来推动其他一些比较有争议,他个人却比较看重的如大规模遣返非法移民,进一步升级对华关税等政策

By 美轮美换
来自竞选团队的 2024 大选复盘

来自竞选团队的 2024 大选复盘

前几天,在哈佛大学,举行了四年一次的竞选经理人大会,主题当然是讨论今年的大选。虽然说讨论会的影音在我写这篇通讯时还没有放到网上,但是媒体已经对讨论会做了不少报导,比如 NYT、Time、Rolling Stones 等。 不过呢,这个讨论会里有一个环节是对公众开放的,也可以在网上看到。我就看了一下,觉得还是很有收获的,就把里面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还有媒体里提到的,稍微总结一下跟大家分享。里面具体谁说了什么很多都记不太清楚了,也请大家包涵。 特朗普团队的纪律性 让哈里斯团队最感意外的,是特朗普团队的纪律,看过特朗普的前两次竞选后:「这个团队是围绕候选人最为严谨和有纪律性的团队之一」。 其实呢,我觉得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特朗普本人的纪律。从特朗普参选,到至少是哈里斯参选,在超过一年半的时候里,特朗普都保持了相当的自控。这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 Susie Wiles。 当然我们从 Tim Alberta 的报导中知道,在拜登退选,哈里斯参选,势头一时逆转后,特朗普一度失去了这种自控。他找回了两个老部下,就是 Kellyanne Conway 和

By Talich, 美轮美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