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达尼初选赢得了这个选区,但将面临这个棘手问题

随着市长选举的逐步展开,社区民众将关注焦点转向选情,希望选出一位能认真对待他们对游民所担忧的候选人。

曼达尼初选赢得了这个选区,但将面临这个棘手问题
Residents endured the heat as they sat beneath a large banner reading: “Fight Against Proposed Homeless Shelter at 25 Ave. & 86 St.” Photo: April Xu for Documented.
这篇文章最初由纽约移民记事网(Documented)发表。纽约移民记事网是一家独立的非营利新闻机构,致力于与纽约市的移民社区共同报道、为移民社区服务。点击此链接查看原文。欢迎订阅纽约移民记事网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见文章最下方。

7月23日下午,气温飙升至华氏80多度(约摄氏27度)。在布鲁克林86街和25大道的街角,一顶临时搭建的白色帐篷下,数十名当地居民坐在折叠椅上。周围插着美国国旗。尽管天气炎热,居民们依然坚持抗议,身后是以英文写有“反对在86街和25大道设立游民所”的巨大横幅。

该游民所计划由市府于2023年12月提出,将容纳150名无家可归的单身男性,其中包括有精神健康问题的人士。许多居民认为,这个选址靠近学校、地铁站和老人中心,对公共安全和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威胁。

居民们自2024年7月17日以来一直坚守在该地搭建的抗议营地。2024年7月17日在一次针对该地规划中的游民所的抗议中,几名示威者和市议员庄文怡与警方发生冲突,随后被逮捕。庄文怡在冲突中咬伤了一名警察,后来她和其他被捕者的刑事指控都被撤销

自那以后,抗议活动每天持续举行,参与人数从十几人到几百人不等。这一事件也成为南布鲁克林华人社区公民参与政治的一个标志性例子,并成为该地区政治力量角逐的焦点

宾臣墟拟建的游民所外,一个标语写着“安全的家,安全的学校,不要游民所!” 图: April Xu for Documented.

近年来,该地区共和党影响力迅速上升,华裔共和党籍的郑永佳(Lester Chang)和陈学理(Steve Chan)击败民主党时任议员当选反映了当地居民政治倾向的转变。如今,随着市长选举的逐步展开,社区民众将关注焦点转向选情,希望选出一位能认真对待他们对游民所担忧的候选人。

6月,进步派新星曼达尼(Zohran Mamdani,音译)在纽约市市长民主党初选中意外胜出。他在包括拟建游民所选址宾臣墟(Bensonhurst)在内的多个华人社区赢得支持。

选后,许多华人选民,特别是较为年长的人士告诉纽约移民记事网(Documented),游民所问题仍是他们在市长选战中最关心的议题。他们表示,曼达尼提出的解决纽约市日益严重的游民问题的政策无法引起共鸣,有人甚至质疑他提出的是可行的方案,还是一场难以实现的理想主义幻想。

州参议员陈学理对纽约移民记事网(Documented)说:“曼达尼是在给年轻一代贩卖幻想,但你知道,现实往往令人失望。”

在竞选期间,曼达尼主打应对生活成本飙升,提出一系列让纽约更负担得起的政策,赢得不少首次投票的选民,特别是Z世代年轻人的支持。但他在竞选时对游民问题和公共安全等选民关心的议题着墨不多。

不过,他的政策主张中也包括设立“社区安全部”,派遣更多外展工作人员(而非警察)在地铁系统中与无家可归者接触,并建设由政府补贴、永久可负担、工会建造、租金稳定的住房,而不是临时游民所,试图解决困扰纽约市多年的危机。

根据全国最早从事无家可归者服务的公益组织“无家可归者联盟”(Coalition for the Homeless)发布的数据,截至今年5月,纽约市每日有10万6875人夜宿游民所,还有数千人露宿街头。该组织指出,纽约市的无家可归者数量已达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最高水平。

州主计长办公室报告称,2024年,纽约州共有15万8019名无家可归者,约为每千人中有8人,高于除夏威夷州和哥伦比亚特区以外的所有州,几乎是全美平均水平的四倍。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间,该数字翻了一番,主要由此期间抵达纽约市的大量寻求庇护者所推动。

反对在宾臣墟设立游民所的独立选民余美莎(Melissa Yu,音译)表示,社区民众的强烈反对并非出于对无家可归者缺乏同情,而是对该游民所的选址和设计感到不满。

她说:“这个游民所是为150名有精神问题的单身男性设立的,选在老人中心、学校和地铁站旁边,真的不合适。我们不是反对建游民所,但这个地点真的选错了。”

在该社区居住了27年的民主党人庞坚尼(Kenny Pang,音译)表示,解决无家可归危机的唯一办法是可负担住房。但他也指出,这并非曼达尼首创的理念,“柯谟说过,斯利瓦也说过。”他还补充说,对于一些有精神疾病、可能出现暴力行为的无家可归者,他认为相比社工,警察介入会更有效。

社区活动人士陈丽娜(Lina Chen,音译)最近刚将党籍从民主党转为共和党。她也反对在羊头湾修建另一个游民所。她对庞坚尼的观点表示赞同。

她说:“用社工代替警察是不现实的。遇到人身攻击怎么办?靠口头沟通能解决问题吗?有些人就是有暴力倾向的,只有警察才受过专业训练、配备装备,能处理这些情况。社工应该是在警察控制现场后再提供协助。”

她还批评曼达尼的住房提案,说那只是“换个说法建游民所”。她说: “他用听起来更柔和的措辞包装,但本质上还是想建游民所,只是让人更容易接受一点。”

长期参与反对在华埠东百老汇91号兴建游民所抗议的抗议者、刚当选民主党地区领袖的王镝也表达了相似看法。他认为民主党过去的游民政策”已被证明是失败的”,曼达尼则在重蹈覆辙。

王镝说:“我没看到除了警察以外有任何系统能解决这个问题。西岸比纽约更进步,但它们的游民情况更糟。”(注:根据加州媒体CalMatters报道,加州2024年无家可归人口增长了3%,达到18.7万人。但南加大一份报告指出,由于更多人得以住进游民所和获得永久住房,洛杉矶县无家可归人口连续第二年下降。)

在关注86街游民所议题的选民中,许多人表示他们更认同前州长柯谟(Andrew Cuomo,音译)和共和党市长候选人斯利瓦(Curtis Sliwa,音译)的立场,两人都公开反对该游民所。但也有不少选民表示仍在观望。

今年5月,柯谟访问南布鲁克林一家华人老人中心,公开反对86街游民所,并获得民主党市议员庄文怡和州众议员寇顿(William Colton,音译)的背书。与此同时,斯利瓦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市内各地反对游民所的抗议活动中,赢得共和党籍州参议员陈学理和州众议员郑永佳的支持。

在南布鲁克林居住超过十年的民主党人郑杰(Jay Cheng,音译)表示:“我还在观望。”他计划在大选临近时再做出决定,并会根据民调支持柯谟和斯利瓦两人中更有胜算的候选人。

尽管曼达尼目前在民调中领先,来自南布鲁克林、反对游民所的民主党人袁琳达(Linda Yuan,音译)表示,她不会考虑投票给他。她说:“我不太了解他。他是新人,也许很多年轻人支持他吧。但他从未回应我们对游民所的担忧。我们不想冒这个险,我们要一个明确对我们诉求表示赞同的人。”

在亚当斯7月27日在日落公园举办的竞选连任活动上,包括许多羊头湾的居民在内的大批示威者聚集,并高喊“亚当斯,回家”,批评其游民所政策。图片由凌飞提供

与此同时,另一位市长候选人、现任市长亚当斯(Eric Adams,音译),遭到来自南布鲁克林许多华人选民更强烈的反对。尽管他在经历腐败丑闻和一系列政治失误后,仍获得一些曼哈顿华埠和法拉盛的华人社区领袖的支持

7月28日,亚当斯在布鲁克林八大道举行第三场在华人社区进行的竞选连任造势活动,由“华人支持亚当斯市长连任之友会”组织,亚当斯政府前亚裔事务主任郑祺蓉(Winnie Greco)亦现身现场。在去年THE CITY、纽约移民记事网(Documented)和《卫报》联合报道称她涉嫌利用公职谋取私利后,郑祺蓉目前正在接受相关调查

集会上,亚当斯向出席者表示,他理解并倾听社区的声音。但在街对面,约有200人组成的更大规模抗议人群集结,其中许多来自羊头湾。他们高喊:“亚当斯,回家!”并谴责他在无家可归者问题上的相关政策,认为游民所产业充满腐败。

参议员陈学理和众议员郑永佳也现身抗议活动,对他们选区的选民表示支持。他们强调,反对亚当斯并非针对他个人,而是反对其游民所政策。

陈学理说:“很多我代表的选民和全市华人都觉得,亚当斯在这个议题上根本听不进去意见。人们已经在这个游民所地点抗议一年多了,他根本不理。他把游民问题变成了一个大生意。”他补充说,他并非指控市长违法,而是担忧这个体系中存在系统性问题潜在腐败。“我只能想象,有多少人从中中饱私囊。”

去年,THE CITY、纽约移民记事网(Documented)和《卫报》联合报道指出,一位华人酒店业主曾为亚当斯竞选筹款,之后获得数百万美元市府合同,将旗下酒店改做游民所用途。

郑永佳也表达了相似的担忧,表示亚当斯在游民政策上的立场已经让他失去全市选民的支持。他提出,应发放住房补贴,并使用现有设施安置移民和精神病患。他和陈学理一样,支持斯利瓦,并提出将雷克岛(Rikers Island)改为有精神疾病或药物成瘾的无家可归者的治疗中心。郑永佳说:“我们把雷克岛名字改成希望岛,将这些人重新安置到那里的治疗中心。他们在准备好重新返回社会前需要一个单独的环境。”

市议员庄文怡则表示,亚当斯对南布鲁克林的承诺始终没有兑现,包括他担任布鲁克林区长时期曾支持的、由郑祺蓉推动的日落公园八大道牌楼项目。庄文怡说:“我想不出南布鲁克林有任何理由支持亚当斯,他上任后没有实现对华人社区的任何承诺。”

目前,由于纽约市环保局(DEP)年初在拟建游民所地块发现石棉,项目施工已被叫停

目前常驻抗议营地的多为附近年长居民,他们每天都会过来,坐在帐篷下,密切关注被围栏封锁的地块的动态。一些人已经习惯了这场久拖未决的等待。坐在帐篷内的袁琳达说:“我们已经连续抗议372天了,市府还没有给我们一个说法。但我们不能放弃,我们要坚持到底。”

在此处注册订阅的纽约移民记事网(Documented)「Early Arrival」新闻简报,每周 3 次将来自纽约、华盛顿以及全美的移民与政策新闻直接发送到您的邮箱。

欢迎订阅纽约移民记事网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