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美国政治新闻速递 | 特朗普-普京阿拉斯加峰会以混乱告终

欧洲领导人将与泽连斯基一同出席白宫会议 | 特朗普声称习近平表示在他任期内不会武力攻台

8月17日美国政治新闻速递 | 特朗普-普京阿拉斯加峰会以混乱告终

特朗普普京阿拉斯加峰会

  • 特朗普-普京阿拉斯加峰会以混乱告终:上周五在阿拉斯加举行的特朗普-普京峰会以超级大国间的盛大仪式开场,却在混乱中匆忙结束,双方未能明确表明会谈成果或后续安排。特朗普未能获得他所期望的停火协议,也未能让普京公开承诺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举行会谈。两位领导人取消了原定的午餐计划并提前离开,但都声称会议取得了成功。从俄方角度看,普京可能对此次会面较为满意,特朗普为他铺设红毯的画面传回俄国内外,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Maria Zakharova)指出「他们花了三年时间告诉所有人俄罗斯被孤立,而今天他们看到了在美国为俄罗斯总统铺设的美丽红毯」。特朗普向福克斯新闻主持人汉尼提(Sean Hannity)表示,原本即将实施的对俄新石油制裁现在可能会推迟数周。尽管特朗普坚称在多个问题上取得了进展,但承认在「最大的」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会后特朗普将压力转向乌克兰,称现在「取决于泽连斯基总统来完成任务」,并表示「俄罗斯是个大国,而他们(乌克兰)不是」。普京在峰会结束时用英语建议「下次在莫斯科」举行会谈。(AXIOS
  • 欧洲领导人将与泽连斯基一同出席白宫会议:在特朗普与普京阿拉斯加会面后,多位欧洲领导人于周日宣布将集体陪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于周一在白宫与特朗普会晤,这一史无前例的举动旨在展现欧洲对乌克兰的团结支持,并避免在和平谈判中被边缘化。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明确表示「我们明天的目标是展现欧洲人和乌克兰人的团结阵线。我不相信普京想要和平,我认为他想要乌克兰投降」。此次前往华盛顿的欧洲领导人包括至少六位高级官员:英国首相斯塔默(Keir Starmer)、芬兰总统斯图布(Alexander Stubb)、德国总理默茨(Friedrich Merz)、意大利总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北约秘书长吕特(Mark Rutte)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这一集体行动凸显了欧洲对特朗普在阿拉斯加会面后立场转变的担忧。特朗普在与普京会面后改变了策略,从最初坚持的「立即停火」转向支持俄方提出的「直接和平协议」,这可能意味着乌克兰需要割让尚未被俄军占领的领土。欧洲领导人担心特朗普的思维可能已向俄罗斯立场倾斜,因此急于在会前协调立场。泽连斯基坚持认为在武器威胁下进行谈判是「不可能的」,必须先停火再商讨最终协议。此次集体行动也是为了避免重演今年2月泽连斯基与特朗普在椭圆形办公室的激烈争吵。欧洲领导人正准备就乌克兰安全保障问题向特朗普施压,包括可能在冲突结束后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的「意愿联盟」计划。(NYT
  • 卢比奥称普京会晤后和平协议仍「遥遥无期」:国务卿卢比奥(Marco Rubio)周日表示,特朗普与普京在阿拉斯加的会晤结束后,和平协议仍「遥遥无期」,「我们还没有接近」达成协议。卢比奥承认双方都需要做出让步,但拒绝透露普京同意了哪些条件。他为特朗普的策略转变进行辩护,称从要求「停火」改为直接寻求「和平协议」是正确做法,因为「没有乌克兰参与,你无法在一次会议中达成停火或和平协议」。关于制裁问题,卢比奥警告称如果美国实施额外制裁,「谈话就会停止」,并表示希望避免这种情况,因为「那意味着和平谈判失败了」。据报道,普京在会晤中提出的条件包括乌克兰割让俄方声称拥有主权的四个地区中的两个,并在另外两个地区冻结前线。卢比奥否认欧洲领导人陪同泽连斯基是为了防止他被「霸凌」接受糟糕协议,强调「是我们邀请他们来的」。(Axios
  • 特朗普与普京联手批评拜登:特朗普与普京虽然双方未能就乌克兰战争停火达成一致,但在一个议题上找到了共同点:他们都对拜登深恶痛绝。在上周五的私人会晤和公开露面中,两位领导人都将乌克兰战争归咎于拜登,尽管发动入侵并持续授权打击平民目标的是普京本人。普京抱怨拜登在2022年全面入侵前没有满足俄罗斯的要求,并迎合特朗普的自尊心,同意如果特朗普在2022年仍担任总统,战争就不会发生。据特朗普透露,普京在私下还支持了2020年大选被「窃取」的谎言。特朗普在会后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表示,普京现在「尊重我们的国家」,但在拜登任内「毫不尊重」。作为前克格勃特工的普京长期展现出适应谈判对象特点的技巧,他深谙特朗普缺乏安全感和需要认可的心理。在阿拉斯加,普京巧妙地迎合了特朗普对2020年大选「被窃取」的执念,成功将话题从停火要求转向了邮寄投票争议。(NYT
  • 乌克兰战争结局:保持主权还是沦为俄国附庸:《华尔街日报》分析,乌克兰战争可能出现两种结局。第一种是「分割加保护」模式:乌克兰失去约20%的领土,但在西方安全保障下维持剩余80%土地的主权,类似朝鲜战争后的韩国模式。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已私下表示愿意在停火冻结现有前线后进行领土谈判,而英法等国计划向乌克兰派遣部队以威慑俄国未来攻击。第二种是「分割加从属」模式:乌克兰不仅失去东南部领土,剩余部分也因无法抵御第三次俄国入侵而被迫向莫斯科屈服,成为俄国附庸。特朗普与普京在阿拉斯加峰会未能达成外交突破,普京明确拒绝西方提出的停火建议,坚持要解决「根本原因」,即恢复俄国在乌克兰的政治影响力。普京的目标远超领土占领,而是要实现乌克兰的完全投降。目前战场形势显示,俄军虽继续推进但代价高昂,乌军防御韧性仍在,但经过三年半战争已显疲态。分析人士认为,俄国在人口、军队数量和财政资源方面的优势使其战争努力看起来比乌克兰更具可持续性。(WSJ
  • 特朗普向欧洲领导人表示愿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证:据多位欧洲官员透露,特朗普在阿拉斯加与普京会晤后告诉欧洲领导人,他愿意为乌克兰提供美国安全保证,这是他在美国参与结束乌克兰战争角色上的重大转变。这些官员表示,特朗普称普京不会在和平谈判期间停止战斗,并坚持乌克兰必须割让东部领土以换取其他地区的前线冻结。特朗普说,普京接受任何和平协议都需要西方军队在乌克兰驻扎以确保协议持久性。基辅长期以来一直寻求美国安全保证,作为防范俄罗斯未来侵略的屏障。特朗普此前数月拒绝泽连斯基的此类要求,担心这会使美国陷入对外战争。特朗普在通话中表示,安全保证可能包括美国对欧洲主导的乌克兰安全部队提供军事支持,但未承诺美军地面驻扎。德国、法国、英国、波兰、意大利、芬兰和欧盟机构领导人周六发表联合声明,欢迎特朗普关于美国准备提供安全保证的表态。特朗普还希望在下周末前举行与泽连斯基和普京的三方会谈。(WSJ
  • 普京在阿拉斯加峰会后强调恢复俄国地位:普京与特朗普在阿拉斯加会晤后表示,他最关心的并非结束乌克兰战争,而是所谓的「乌克兰周围局势」,这是他对俄国失去荣耀的标准抱怨。普京要求「必须恢复欧洲和整个世界安全领域的公平平衡」,这实际上是要求恢复俄国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失去的地位。他重申了2007年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首次提出的不满,将俄国描绘为自己发动战争的受害者。立陶宛前国防部长卡修纳斯指出,「普京和俄国是修正主义的,他们无法接受冷战失败」。特朗普在峰会后的采访中抬高了俄国地位,称「我们是第一,他们是世界第二」,忽略了中国和欧盟。俄国民族主义者对此表示欢迎,认为这标志着俄国重新加入「受人尊敬国家俱乐部」。普京的最终目标是重塑冷战后秩序,恢复俄国作为地区霸主和全球大国的地位。(NYT
  • 特朗普对访问俄罗斯表现出开放态度:在阿拉斯加会晤结束时,普京提议两位领导人下次在莫斯科会面,特朗普对此表现出兴趣,称「这很有趣」,虽然可能会受到批评,但认为「有可能发生」。上一位访问俄罗斯的美国总统是奥巴马,他曾于2013年前往圣彼得堡参加G20峰会。巧合的是,2013年也是特朗普最后一次访问俄罗斯,当时他在莫斯科主办环球小姐选美大赛。赛前,长期寻求在俄开展建筑项目的特朗普曾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询问普京是否会参加活动,并开玩笑问「他会成为我的新最好朋友吗?」普京最终没有出席,但据报道送了礼物。(NYT
  • 美国政府文件被遗落在阿拉斯加酒店公共打印机:特朗普与普京8月15日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举行峰会期间,美国政府敏感文件被意外遗留在酒店公共打印机中。周五早晨,库克船长酒店的客人在商务中心发现8页标有美国国务院印章的文件,包含峰会详细信息如会议地点、时间表,以及美国政府工作人员的姓名和电话号码。文件还显示特朗普计划赠送普京一尊「美国白头鹰桌面雕像」作为礼物。文件包含13名美俄官员名单,甚至为俄方人员标注了读音,如「普(POO)-京(tihn)总统先生」。午餐计划原定「向普京阁下致敬」,座位安排显示特朗普将由国务卿鲁比奥、国防部长赫格塞斯、白宫幕僚长威尔斯等六名官员陪同,但峰会期间午餐被取消。白宫副新闻秘书凯利将这些文件淡化为「多页午餐菜单」,声称不构成安全漏洞。(NPR
  • 俄外长穿苏联卫衣赴阿拉斯加峰会:在周五阿拉斯加俄乌战争峰会召开前夕,俄国外长拉夫罗夫(Sergey Lavrov)抵达阿拉斯加时穿着印有「CCCP」字样的卫衣,这是苏联俄文缩写。专家认为这位任职近20年的俄国顶级外交官此举绝非偶然,而是明显的挑衅行为。前瑞典首相比尔特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拉夫罗夫不会随意这样做。此举被解读为俄国在峰会前展现其对恢复前苏联国际社会地位的野心态度。退役中将霍奇斯表示,这表明莫斯科认真对待此次会议,但「不是为了实现和平解决方案」,而是「再次炫耀他们对美国政府毫无尊重」。前美国驻俄大使麦克法尔认为拉夫罗夫是在「挑衅特朗普」。另外,俄国记者飞往阿拉斯加途中的机餐是基辅炸鸡——以乌克兰首都命名的菜肴。(FOREIGN POLICY

财经与特朗普关税

  • 关税为何未大幅推高通胀:近一个世纪来最高的关税并未如预期般推高通胀,这一现象令经济学家困惑。巴克莱银行最新研究发现,进口商实际支付的关税远低于公开宣布的数字。该研究分析了5月人口普查数据,发现加权平均关税率(根据各国进口量调整的平均关税)约为9%,远低于此前根据白宫公告估计的12%。这主要是因为超过一半的美国进口商品享受免税,且许多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减少了从高关税国家(特别是中国)的采购。摩根大通经济学家也发现,6月实际关税率低于标题数字,因为进口商转向了低关税国家或国内供应商。不过,巴克莱预计实际关税率将从目前的10%升至约15%,因为现有的诸多豁免条款可能关闭,特朗普威胁对药品征收250%关税,对半导体征收100%关税。许多公司此前不愿提价,但随着最终关税率逐渐明朗,越来越多企业表示将在未来几个月向客户转嫁成本。(W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