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美国大选:不止于输赢的十六点观察

2024美国大选:不止于输赢的十六点观察
《纽约时报》11月6日头版

这场选举值得关注和反思的几个问题,其实并不在于输赢和民调。

因为民调的问题本届并不突出,而输赢我相信今年即便是大部分最后觉得哈里斯能赢的人也不会对特朗普当选感到意外。特朗普主义的常态化在2020年后已经注定,2016的「意外」,多年之后看,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偶然性事件。

  1. 首先我们对政治极化的理解,或者说美国两极化的构想,终于在一次历史性的全国摇摆之后要发生改变。原先在政治极化框架下认定的红蓝州各自固化的现象,即便是普选票发生较大改变,红蓝州也会各自稳守基本盘,现在看来还是可以被打破的。特朗普本届突破了此前两次选举所一直被卡住的47%全国支持率上线,实现了共和党20年以来第一次普选票胜利,主要靠的是蓝州和全国整体右转,反倒是七大摇摆州的摆动幅度不如全国,此前一直在选举人团拥有结构性优势(Electoral College Bias)反倒是这回基本不见了。
  2. 政治周期更替的力量依然非常强大。某种意义上,经历了18、20、22三个周期的异象后,美国选举反而是回归了历史的常态,当一个政党在选民最关注的三大议题中的其二——移民和经济通胀得分都远不如另一个党,而过去四年民众对现任政府执政的民意认可只有4成,那或许执政党候选人在选举中被压倒性优势击败似乎也并不是一件不符合逻辑的事情。经济议题主导大选政治,看来仍然是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3. 共和党在特朗普主义大旗下的吸引力跨越了传统的阶级和族裔,这一点一直是为何经济民粹+文化本土保守组合在当今全球极其强劲甚至已经逐渐成为主流的原因。不过,这一点在选举结束一天多时间后,似乎还有更多需要斟酌的地方,因为往往外界和政党精英对于选举结果的认知和反思有过度局限于当下视角的风险,忽略了历史周期和政治变化的反复无常和风向变化之快。一,特朗普的表现比国会共和党人要突出,共和党在参院的席位增长(目前拿到的西弗吉尼亚、蒙大拿、俄亥俄)都是红州落袋,但民主党守住了密歇根和威斯康星,预计亚利桑那、内华达也大概率能低空飘过,唯一就剩下一个宾州可能会落入共和党手中(还得看看票)。而众院民主党人的表现让共和党即便最后能拿到控制权,还是维持在一个无法健康运作的221席区间,比今年红潮之前没有任何实质性表现提升。所以,特朗普主义究竟有多厉害,还是特朗普本人加持才厉害,我觉得需要继续去验证。
  4. 特朗普胜选是否意味着新的政治秩序,即美国完成了80年代以来一直在等待的重大政党转向?这一点我觉得可能需要跳出当下视角来思考,因为特朗普的胜选或许是建立在历史性的一个跨族裔、阶层多数支持之上。但正如2008年和2012年奥巴马胜出后民主党所坚信的“triumph of multiracial liberalism"最终被证为昙花一现一样,特朗普的胜利现在看起来非常惊艳,却比不了08奥巴马,甚至比04小布什也没有强多少(众院席位还不如人家),中期选举后如果共和党按钟摆效应又惨败,那是不是又要换一个思路了呢?
  5. 特朗普横扫七大州摇摆州看似无比炸裂,其实倒也符合选举中摇摆州大概率会一边倒倾斜向胜者的特点(比如20年拜登七取六,16年特朗普九取七)。特朗普在全国的普选票优势和在锁定胜利的锈带三州胜选幅度和净胜票数仍旧只是1-2个点和总计十几万票,比四年前拜登摇摆州稍多一些,和本世纪其他几次大选胜利比顶多旗鼓相当。这一切不是说特朗普的胜利赢得不够漂亮,而是在回击部分民主党就此因为本届选举失利就将走向长期在野党的状态论调。共和党确实有可能开启一个新的共和党周期,终结现在的政党体系和极化局势,但2026和2028选举如果因为钟摆效应选民又导向民主党,那又当和解呢?
  6. 特朗普的王者归来和其他全球在野党历史性胜利佐证,很大程度代表的是各国选民对过去四年疫情后政府经济政策,特别是疫情期间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支出手段所看似导致的经济后果——通胀的彻底否定。事实似乎指向的是,民众宁愿接受大萧条式的高失业率(因为大部分人还是有工作的)通缩——12年奥巴马顶着高失业率连任,也不愿接受政府大规模救市后导致的通胀,即便通胀的问题可能更多是供给链的问题。因此,在下次经济危机来临时,全球执政党可能会对采取大规模刺激措施持极度保守态度。
  7. 本次大选中大规模低收入群体和拉丁裔选民转向,说明了少数裔和工薪阶层并不买民主党所贩卖的种族主义焦虑情绪,而是更多和白人群体和其他阶层一起受传统大的因素--经济,治安所影响。而本次黑人选民在其他族裔都出现倒戈的情况下屹立不倒,还是说明黑人群体因民权运动导致的政治行为在其他族裔中无法被复制。民主党若想继续找回少数群体的支持,决不能只依靠妖魔化特朗普和共和党的政治宣传,因为少数裔选民远比政党想象的要看的透,同时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选前其实有人问过我,美国当前这个突出中西部劳工阶层政治诉求,由一个小的选民群组来主导美国整体的经济对外政策的情况什么时候会发生改变。这次选举民主党在中西部劳工阶层再度崩盘后,我觉得这方面的政策调整或者说焦点转移会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民主党始终认为,他们失去这些中西部劳工选民是因为对于传统民主党亲工会贸易保护主义道路的摈弃,过去的四年拜登一直竭尽全力的在内外施政方面都突出照顾美国劳工阶层的特点,无论是亲自参与罢工,费劲全力保住卡车工会的退休金,还是在对外上延续关税,不断强调工人阶层的外交优先级,最后一看,还是一场黄粱梦。所以,这些白人蓝领的转变,我觉得其实就是和南方地带蓝领本世纪初摈弃民主党一样,文化和社会议题才是他们转型的根本原因。所以,尽管估计民主党不会放弃去讨好工会,但是他们的政策主张和主攻焦点会有所变化。
  8. 国会和地方民主党人的表现普遍比哈里斯好,意味着两点,特朗普比其他共和党人要受欢迎。哈里斯同时也不如其他民主党人。所以,民主党会条件反射地拒绝任何女性和黑人候选人。下一位民主党候选人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男性,还得是男性气质极强的,中西部或者南方白人,还得是温和派。(狗头)
  9. Ticketspliting is back!在过去参议员66/67跟总统走,这次至少有3-4个分裂选票,众院预计会更多。不过这一点可能是因为很多共和党选民真就是只出来投票支持共和党的低频率选民,他们投完特朗普就收工并不填国会的选票了。这点从部分共和党参议员得票数比特朗普低就能看出来。但还有一方面也是因为共和党许多非特朗普的特朗普式候选人确实是票房毒药,君不见北卡州一级选举共和党各种滑铁卢,说明选民心里还是有数。
  10. 政治趋势不是不可逆,人口结构变化也不是决定性的。2020年其实已经部分证伪了人口宿命论(Demographic is destiny),当时的拉丁裔和部分其他少数选民已经出现了松动倒戈共和党的情况,与此同时巨大的高投票率也没能如同许多民主党人所说的的那样给民主党人带来一个稳定的执政多数。相反,我们可能看到的是在2016年之后,民主党因为他们的选民结构开始偏向高频率投票的富裕城郊阶层,反倒是小的中期选举补缺选举等低投票率选举民主党可能更有优势。而政治变化趋势也没有像之前几个周期一样一成不变,迅速左转的城郊在本次大选中变化趋势戛然而止,但与此同时民主党在蓝领阶层的支持崩盘却在加剧,甚至连老票仓大城市——纽约,芝加哥,和少数裔票一崩再崩。这两个上个十年盛行一时的政治理论,终究在2024年后彻底破产。
  11. 特朗普主义是否是未来政坛的主流力量,还不要着急定论。前面也讲到,特朗普的胜利,或许是因为他独特的政治魅力和这套意识形态组合对选民的特殊吸引力。但可能像过去许多选举中出现的大规模倒戈,或许只是因为选民希望对过去四年进行否定,而特朗普,如同1980年的里根一样,更多是一个选民发泄不满情绪的代理人和希望用来带来变革的工具。四年前之后拜登和民主党人可能误读了20年选举的政治信号,四年后的共和党人是不是也会如此呢?毕竟美国的选民也多次在过去证明了自己的金鱼记忆和善变性,这次是否会长期不同?
  12. 另一个关于民主党失败的普遍叙事,是特朗普带领广大中下层群众组成了一个跨族裔跨意识形态的草根大联盟,打到了傲慢高高在上,沉迷于后现代都市进步主义和自由派叙事的精英主导的民主党。首先,不否认民主党一直存在着这种高教育程度导致的和普通民众脱节的问题,民主党确实也应该尽可能摈弃对于多元化等问题的痴迷。但问题来了,民主党是今年第一次面临精英化指控嘛?早在十年前,民主党这块招牌在全国各大农村地区就已经是票房毒药,许多原先的民主党错位议员们早就开始纷纷凋零。但未何八年前的希拉里没有输掉底裤,四年前的拜登又赢下了选举?彼时的民主党不也是一样在农村地区崩的厉害,赢或者撑住还不是靠挖掘新选民——城郊白人。不是说民主党未来不应该采取措施避免沦为一个只能稳定靠高教育选民的精英党,相反反思这个问题很重要。但当整个全国都出现红移的情况,这个问题远不仅仅出在形象问题上,而是政治周期的巨大齿轮作用和选民表达要改变意愿都在同时引导着结果。
  13. 民主党的处境不妙,但远没有到亡党亡国的地步。今年大选哈里斯输的干脆利落,但民主党在国会和地方选举中还基本撑住了底线。参院大概率丢红州三席+一个摇摆州席位,在全国普选倒挂的情况下不算太糟,众院民主党人更是逆趋势和共和党拼得难解难分,还有一点微弱机会翻盘或者把共和党限制到219-221席的状态。在州一级领导层方面,民主党的党组织和州长州议会数量比16年同比时期要好很多。民主党当然应该进行一番反思和自我批评,但现在说民主党的架子要散了,恐怕还是太高估一次选举的作用。如果如今年大选展现出的常规政治规律和逻辑会在未来继续回归,民主党在26年中期选举中即便啥也不做,凭借着在野党的结构性优势也能轻松翻掉共和党在众院的个位数优势(参院是另一个故事)。而2028年开放式总统选举(如果还举办的话),那就更是会在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大环境下进行的更久远故事了。要证明共和党周期彻底开启,这两个未来的选举才是真正验货时刻。
  14. 很多人说特朗普未来四年将是美国历史从未见过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合一,再无约束权力最大的帝王式总统。首先不否认未来两年内,三权在手,再无党内外约束的特朗普,可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尽情发挥自我。美国的制度韧性或许在第一次特朗普政府中对他施加了各种限制,但这次再回来,党内已被扫平,两面人们不是退休就是退党,白宫内也都只会是大统领亲自把关后的忠诚干部,美国人终于能见到原始纯粹版的特朗普是怎样的状态了。但要说他四年之内完全不受约束,那恐怕也是太过简单的一种看法。国会方面,全面执政期大概只有两年,而共和党要做的许多事情,如果真的落实(除了减税这种没啥人有意见的政策),比如动奥巴马医保,大规模遣返移民,清理政府机关,都会或多或少有引发民意反弹力量的可能。如同当年拿到普选票胜利,自信开始道路建设的05年小布什,这回有了多数美国人支持的特朗普也未尝不会干出同样的事情。当然,大统领要是能加冕为美利坚第一帝国的英白拉多,那咱也无话可说。
  15. 民主党甲级战犯清点大会将会是——(自己填)
  16. 最终,回到一个历史角度。四年前,美国人拒绝了特朗普的四年,走向了短暂的拜登时代;四年后,美国选民再度拒绝了过去四年执政的民主党。那四年之后,特朗普主义是不是会被再度扫地出门呢?倘若这种不断更替政府的行为持续出现,那我觉得民众对现行政治体制和社会秩序的持续不满这个过去数年来非常普遍的现象,才是美国选举真正的“内核”。特朗普现在的支持率比他四年总统生涯任何时候都高,因为民众怀念的过去和那个心中虚无缥缈的时代,那么当他真正重新回来执政时,民众是否又会重新唤起记忆中对特朗普时代的真正感受呢?看2025年来证明。

(本文作者王浩岚,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岚目》)

Read more

2月20日美国政治新闻速递

2月20日美国政治新闻速递

国会 * 共和党资深参议员、前参议院共和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Mitch McConnell)在其83岁生日当天宣布,不会在2026年寻求连任,将在本届任期结束后退休。作为美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参议院党团领袖,麦康奈尔在其近40年的从政生涯中推动了保守派议程,但最终在特朗普领导的共和党民粹主义浪潮中让步。麦康奈尔的退出反映了特朗普时代共和党的转变。他曾与特朗普密切合作,推动税收改革和保守派大法官提名,使最高法院彻底转向保守。然而,在2021年1月6日国会骚乱后,两人关系破裂。麦康奈尔谴责特朗普对骚乱负有「实际和道德责任」,而特朗普则多次抨击麦康奈尔,最近还因麦康奈尔反对任命小罗伯特·肯尼迪为卫生部长而对他发起人身攻击他。麦康奈尔近年来多次出现健康问题,包括跌倒受伤和面部短暂僵硬。他的退出将引发肯塔基州参议院席位的激烈竞争,前州检察长丹尼尔·卡梅伦已宣布参选,并强调自己支持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外界曾预期肯塔基州现任民主党州长安迪·贝希尔(Andy Beshear)可能会参选这个重要的参议院席位。但其首席政治策略师埃里克·海尔斯(Eric Hyers)立即在社交媒体上明确表示,贝希

By 美轮美换
默多克家族的继承之战

默多克家族的继承之战

大家好,我是小华。 看过 HBO 热门剧《继承之战》(Succession)的观众都知道,这部剧讲述了一位年迈的传媒巨头 Logan Roy 在挑选继承人时,如何把自己的子女卷入一场充满背叛、算计与伤害的权力斗争。而这一切的灵感正源于默多克家族(也借鉴了雷石东等其他媒体巨头家族的真实故事)。就在上周,《大西洋月刊》和《纽约时报杂志》(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纽约时报》旗下周刊)接连发出的两篇万字长文,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窗口,让大家可以窥见真实世界中默多克家族的继承之战。 《纽约时报杂志》的万字长文 众所周知(我们在之前的播客中也提到过),鲁珀特·默多克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传媒大亨,他建立了横跨全球的媒体集团——福克斯和新闻集团,牢牢掌握着英文世界的话语权,深刻影响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政治生态。但现年 93 岁的默多克的遗产继承问题,却是一颗随时会因其离世而引爆的定时炸弹。 默多克家族的继承纷争可追溯至 1999 年,当时

By 美轮美换
2月19日美国政治新闻速递

2月19日美国政治新闻速递

国际 * 特朗普周三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言论,指责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欺骗美国投入数千亿美元支持一场「不可能赢得的战争」。他称泽连斯基是「一个没有选举的独裁者」,并警告说「如果他不迅速行动,就将失去整个国家」。这番言论显著夸大了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金额,并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声称其中一半「不知去向」。自特朗普本任期首次与普京通话以来,他对莫斯科的态度越来越友好,而对基辅则越发尖锐。特朗普政府的公开表态也越来越接近克里姆林宫的立场:明确排除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可能性,提议放松对俄制裁,要求乌克兰举行新的选举。根据特别监察长办公室的数据,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美国对乌克兰的实际支出约为 1,830 亿美元,远低于特朗普声称的 3,500 亿美元。多份监察报告显示,几乎没有证据表明援助物资或武器失踪。最近的民意调查显示,57% 的乌克兰人支持泽连斯基,这一数字虽然低于战争初期,但仍高于特朗普目前在美国的支持率。泽连斯基在基辅的记者会上回应称:「很不幸,特朗普先生……生活在这种充斥俄方虚假信息的空间里。」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对特朗普批评泽连斯基表示赞赏。拉夫罗夫表示:「特朗普是一个

By 美轮美换
2月18日美国政治新闻速递

2月18日美国政治新闻速递

国际 * 特朗普继续应和克里姆林宫关于乌克兰战争的说辞,他声称:「我认为我能够结束这场战争,而且我认为进展很顺利。但今天我听到(乌克兰说),『哦,我们没有被邀请。』嗯,你们已经在那里三年了。三年了你们本该结束这场战争了。你们就不应该发起这场战争。你们本可以达成协议的。」(CNN) * 特朗普表示,他「可能」会在2月底前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会面(CNN)。 * 美国和俄罗斯在2月18日向重置双边关系迈出了重要一步。双方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举行了长达四小时的会谈,这是自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两个大国最广泛的谈判。国务卿卢比奥表示,双方同意在结束乌克兰战争、金融投资和恢复正常关系方面展开合作。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表示:「我们不仅在听对方的意见,而且也在听取对方的意见。我有理由相信,美国一方开始更好地理解我们的立场」。(The New York Times) * 哈马斯同意提前释放三名在世人质,并首次移交四名死亡人质遗体,以换取以色列释放2023年10月8日后被拘留的、未参与战斗的巴勒斯坦女性和19岁以下未成年人。以色列外长吉迪恩·萨尔表示,以色列安全内阁已决

By 美轮美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