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科技寡头时代
在最近的一期播客中,我们提到了特朗普第二任期就职典礼上的象征性一幕:埃隆·马斯克、杰夫·贝佐斯、马克·扎克伯格和其他各大科技巨头创始人和高管齐聚国会山,坐在特朗普家族身后的贵宾席上,新一届特朗普政府的内阁成员只能退居后排,而各州州长甚至连核心会场都进不去,只能屈尊在位于国会大厦游客中心解放大厅的备用房间(overflow room)中观看这场盛典。
八年前,这些人大多数还都是「抵抗势力」(the resistance)的成员。
2016年特朗普胜选前,贝佐斯还在担忧特朗普的行为在「正一点点地侵蚀我们的民主根基」。特朗普就任后不久,《华盛顿邮报》在贝佐斯本人的批准下将自己的口号改成了「民主死于黑暗」(Democracy Dies in Darkness),《华盛顿邮报》对特朗普的监督报道被特朗普当成了自己和贝佐斯的私人恩怨。2019年,美国国防部价值100亿美元的云计算合同(JEDI)被出人意料地授予了微软而非亚马逊,亚马逊为此提起诉讼,声称特朗普总统与贝佐斯的个人恩怨左右了竞标结果。
2017年特朗普就职之后不久,扎克伯格在公开信中抨击特朗普的移民政策:「我的曾祖父母来自德国、奥地利和波兰。Priscilla的父母是来自中国和越南的难民。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我们应为此感到自豪。像你们很多人一样,我也担心特朗普总统最近签署的行政命令带来的影响。」
当特朗普在2017年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时,包括扎克伯格、桑达尔·皮查伊、蒂姆·库克在内的几乎所有科技巨头的领袖共同发声反对这一决定,马斯克本人也因此退出了他所在的两个总统顾问委员会,公开谴责退出决定「不利于美国和世界」,呼吁企业自主履行减排目标。
而如今,同样一批人成了特朗普的座上宾,与华盛顿沼泽中的政客们谈笑风生。扎克伯格在过去的几个月打出的组合拳完成了扎克伯格3.0的蜕变,贝佐斯旗下的《华盛顿邮报》态度软化、亚马逊 Prime 花费4000万获得梅拉尼娅纪录片的授权,更不用提马斯克已经成为了「影子总统」……
发生了什么?
过去几年中的「氛围转变」(vibe shift)给了科技巨头们一个完美的转身时机——高通胀、移民危机让拜登政府的支持率持续走低,如今再公开支持特朗普,已经没有四年前那么冒政治风险。
马斯克收购推特后的大裁员成了一块试金石——既然一次性裁员80%都没有让推特崩溃,那么对于其他科技公司而言,小幅度的裁员和强制员工重回办公室的政策,不但不会严重影响正常运营,还能帮助高管重新掌控话语权,重新激活founder mode。
这样,那些原本更偏向自由派和民主党的员工也难以有效组织抵抗,公司内部的反对声浪被削弱,高管们甚至不需要再刻意掩饰自己的倾向与想法——在商业回报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政治态度的转变、支持特朗普不再是不可逾越的禁忌。
在拜登政府加强反垄断执法、打击加密货币、不断呼吁对富人加税的背景下,科技巨头们对特朗普主张的「放松监管」更是难以抗拒。对此,他们并非认同特朗普的所有政策,但却急需重新确立一个更有利的「新常态」:在足够宽松的环境下,企业能不受过多掣肘地继续扩张版图——无论是研发通用人工智能(AGI)、筹备火星殖民,还是争夺政府采购合同以及产业扶持资金,都能领先一步。当然,得到这些政策倾斜的前提是绝对不能与特朗普对着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