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被困在 X 里

我们都被困在 X 里

大家好,我是小华。

我之前在某期节目里提到过,我把 Twitter/X 从手机上卸载了,当时还被评论中的人喷了,我当时话讲了一半,我在电脑上刷 Twitter/X 的时间依然很长。现在,到了特朗普 2.0 时代,X 自然又装了回来。(当然,对于任何 doomscrolling 之后陷入抑郁但又不想错过新闻的朋友,把它从手机上卸载但继续在电脑上刷是个折中的办法了——至少你不用每天在上面花 8 个小时。)

我相信经历过这种「删了又装,装了又删」的循环的肯定不止我一个人。X 就像打不死的小强,马斯克收购后,几乎做尽了毁掉一个社交平台所需的一切:解雇大量员工、疏远广告主、随意更改品牌名称、将平台变成个人政治工具、平台稳定性持续恶化。用户确实大量流失,但到了2025年,X依然是最有影响力的平台。

之前的文章显然是格局小了,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最新报道,从账面上来看,X 在 2024 年 EBITDA (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 为12.5 亿美元,虽然收入比起之前几乎腰斩,但利润率有了明显提高(但马斯克购买Twitter所借的债每年利息支出也超过了 10 亿美元)。再加上 X 与 xAI 之间的联系,以及在特朗普 2.0 时代获得的政治影响力,这笔投资的战略价值可能远超其账面价值。

(感谢读者指正,上一段进行了修改让表述更加准确)

如 The Verge 主编 Nilay Patel 在马斯克收购 Twitter 时所说,马斯克花 440 亿美元买下的不是技术,而是其核心用户——那些「应该无可救药地沉迷[于推特],本该更明智但仍在持续发帖的政客、记者、名人和其他人」。通过影响大选,操纵和控制舆论,X 作为一家商业公司虽然亏了,但马斯克赚翻了。X 就是个美国微博,是一门糟糕的生意,但也是塑造现实的舆论高地。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X平台上发生的几起事件,让我们多次见证这个「舆论高地」是如何塑造和扭曲现实的。

Read more

评论 | 反思查理·柯克遇刺案最好的办法,就是认清美国政治极化的真相

本文作者黄希林,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思观堂。文章不代表美轮美换观点。 9 月 10 日,在犹他谷大学举行的「美国复兴之旅」活动中,「美国转折点」创始人,特朗普的政治盟友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与观众就枪支暴力和大规模枪击事件的影响进行辩论时遭枪击身亡。在最初的混乱局面和大规模搜捕之后,两天后,当局宣布逮捕了来自犹他州圣乔治的 22 岁白人男子泰勒·罗宾逊(Tyler Robinson),此前他已向朋友和家人坦白杀害了柯克。 柯克的遇害引发了美国各界的震惊、哀悼以及对政治动荡的讨论。在罕见而短暂的一刻,许多政客、记者和政治评论员共同谴责了这起谋杀案,并呼吁缓和敌对情绪,但很快这种声音就被极端言论所淹没,这些言论声称在罗宾逊被确认并逮捕之前,「民主党人」或「左派」就是这起谋杀案的罪魁祸首,还呼吁“开战”和报复。 作为一位对美国的整体生态和舆论的影响举足轻重的政治玩家,柯克的世界观如何能够在主流舆论中游刃有余是美国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的直接产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体系既能让他声名鹊起,也能让他命丧黄泉。如果想要真正理解这起刺杀案的真实背景和潜在后果,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查

By 美轮美换